苘麻,又名青麻、白麻,属于锦葵科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植物。在中国,除了青藏高原地区外,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,尤其在东北各地有栽培,常见于路旁、荒地和田野间。
它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植物特性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。在古代,苘麻的茎皮纤维被用来制作衣物、绳索等,因此“苘”字常常与纤维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。
而“麻”字则指代了这种植物的类别,同时也暗示了其在农业和手工业中的重要地位。
一、苘麻的读音与字形
“苘麻”一词的读音是qǐng má,其中“苘”字为形声字,从艹,表示与植物有关;今声,表示读音。
而“麻”字则是一个象形字,上面像两束麻,下面像手,表示把麻从茎上捋下来。
这两个字的结合,既表达了苘麻的植物属性,又揭示了其作为纤维作物的特点。
二、苘麻的历史演变
在中国古代,苘麻的种植和利用已有悠久历史。最早可以追溯到《诗经》和《周礼》等古籍中。《周礼》中提到的“草贡”即为苘麻,表明它在古代已被人们广泛利用。
在魏晋时期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·其二》中,“桑麻”一词也代指农事,进一步证明了苘麻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。
在古代,它不仅是重要的纤维作物,还是治疗疾病的良药。它具有清热利湿、解毒开窍的药用价值,常用于治疗痢疾、耳鸣、耳聋、等病症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苘麻的用途也逐渐扩展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苘麻纤维在纺织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,但其在药用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却越来越广泛。
三、各大词典对苘麻的解释
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,苘麻被定义为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,茎皮纤维可做麻绳、麻袋等。
而在《辞海》中的解释;锦葵科苘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。茎皮纤维可制绳索和纺织原料。种子可榨油,供制肥皂和油漆等用途。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则记载苘麻具有清热利湿、解毒开窍的药用价值,并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。
综上所述,苘麻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特性和广泛价值的植物,在农业、经济和中医药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。